閆恒普,畜牧獸醫師,從事畜牧獸醫工作50余年,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
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副會長,河北省農村技術協會養豬專業委員會主任,河北生豬健康養殖聯盟主席。
養豬場豬群發生疫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特別是北方的養豬場,每年從9月中旬開始至來年的3月底是豬只疫病的高發季節,也是豬場豬只相對難養的時期。此時,豬場的生產效率最低且損失最大,及時了解該階段豬病的發病特點,做好豬病防控工作顯得至關重要。今年疫病流行情況怎么樣?筆者在服務中根據豬場最近發病情況、臨床特點和防治效果等情況總結了一些信息,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幫助。
養豬場引起豬群發病的抗原有兩個類型:一個是豬群常在病源,該類病源長期存在于豬群體內和豬場的環境中,這類抗原很難在環境及豬體內全部消滅干凈(很少陰性場,凈化也是暫時的),每當天氣變化或豬群受到應激就發病,常見于由病毒引起的豬瘟、豬偽狂犬病、豬藍耳病、豬圓環病毒病等和一些由細菌引起的疾;第二個類型是病原微生物不具有長期在豬場環境和豬只機體內生存的特點,感染流行結束康復后經一段時間豬場環境及豬群體內就失活或消失(檢測為陰性),不再有感染和傳播的能力,所以這類傳染病豬場都是因外界傳入而感染流行。如:豬流行性感冒、豬流行性腹瀉、口蹄疫、非洲豬瘟等。
一、秋冬季節高發病的主要原因
氣候變化及寒冷季節是養豬場多發疫病的主要原因:1、氣候變化,忽冷忽熱,天氣寒冷、致使機體因應激造成抵抗力下降,豬只容易發生消化道疫病和豬流行性感冒;2、冬季北方氣溫較低,豬舍需要保溫而門窗緊閉,致使空氣流通不暢,大量有害氣體,氨氣、二氧化碳、甲烷、乙烷等長期滯留豬舍,豬只長期處于缺氧狀態,容易發生呼吸道疫;由于豬舍環境的惡化、豬只抵抗力下降,體內的常在病源乘機活躍增殖傳播發生傳染病。3、冬季寒冷季節消毒效果下降及更換衣服不能很好的落實等使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執行力大打折扣,一些傳染病趁機傳入,引起豬群傳染病的發生。
二、當前的發病情況
近期豬場發病有所增加而且出現新的特點,應該引起大家的注意。
1、流行病學:呈地方性流行,不分規模,不分品種,不分年齡,各階段豬只都有發病,近期發病豬場增多。
2、臨床癥狀:發病豬只表現精神萎靡;體溫40-41℃或正常,不愿活動;食欲不振,(發病初期典型表現為給料時到料槽,想吃而不吃,但是不離開);有的呼吸困難(部分是咳嗽);小便黃,有的大便干;腿拐,有的呈現多發性增生性關節炎,潰爛很難愈合。所有階段豬只都有發病,懷孕后期母豬首先發病,出現呼吸癥狀者淘汰率高;哺乳仔豬和保育小豬相對發病率低,育肥中期(50千克左右)、母豬耐過者多能恢復正常,生長肥育病豬多出現消瘦、貧血,關節潰爛等癥狀,表現出臨床癥狀的豬很難恢復正常從而被淘汰。多呈現階段性發病且嚴重。病程7-20天不等(有的可達30天以上)。豬群發病率20%-30%,病殘率70%-80%,耐過率10%-20%。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3、病理解剖:除了呈現常規病理變化外,沒有特征性病理現象。
4、實驗室檢測:ASFV抗原抗體多呈陰性;PRRSV有的呈陽性,有的偽狂犬gE抗體陽性,其他很少檢出。
5、治療情況及預后:初期用解熱止痛藥物治療,臨床癥狀減輕,隨著治療期的延長效果不佳,只要表現臨床癥狀者很少治愈。一般發生癥狀耐過者10-20%不等。
三、未發病場的預防措施及原則: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豬群
雖然當前養豬場發生的疾病沒有安全有效的疫苗預防和特效藥物治療,但是臨床實踐證明通過物理、化學+管理的綜合措施是可防可控的,而且能夠做到減少損失和堅持生產。日常防控工作一定要做好,但在養殖過程中不要過分防控。
1、適度規模。降低飼養密度,改變以前的理念,盡量降低豬只各階段的飼養密度,母豬改單體限位欄為小群圈養或隔欄飼養,斷奶仔豬占地面積理論值平均0.3平方米/頭改變為0.5平方米/頭;生長育肥豬由平均0.75平方米/頭改為平均1平方米以上/頭。
2、改變豬舍環境。做好通風換氣,改負壓通風為正壓通風,保證豬舍內冬暖夏涼,空氣新鮮清晰,光照充足。氨氣保持在15毫克/立方米以下。
3、充足的營養。各階段豬只的飼料營養要平衡,滿足豬只生存、生長、生產營養需要,懷孕母豬最好不要限飼,更不要“偷工減料”不要以降低飼養標準的方式來降低成本。
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提高豬群的抵抗力,對減少發病率起到很好的作用。
4、堅持不懈的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人員、物品、車輛的進入豬場一定做好隔離、換衣服、洗澡、清洗、消毒,特別是賣豬,拉豬車不允許靠近豬場,本場的人員不要接觸拉豬的車。人員不應不讓出場(大多選擇長期不讓員工出場),關鍵是進場時能否落實洗消要求!
注意科學應用消毒方法:采取高溫消毒,溫度60℃消毒20分鐘;70℃-80℃消毒10分鐘;90℃消毒5分鐘。液體消毒持續30分鐘;冬季液體消毒環境溫度保持10℃以上否則無效;熏蒸消毒密閉達到72小時以上;干燥消毒水分14%內狀態下放置30天以上可使病毒滅活。
四、發病場的控制方法:切斷傳播途徑、提高豬群抵抗力、建立穩定群
鑒于當前疫病流行特點為發病緩慢,臨床表現溫和,主要癥狀為精神萎靡,不愿活動,食欲不振,腿拐,氣喘,伴隨多發性增生性關節炎,體溫40℃-41℃或正常,懷孕母豬發病后期出現流產癥狀。病程長,病死率低,呈慢性經過等特點。采取以下的方法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1、隔離封鎖:發病后首先隔離封鎖,防止擴散,豬只嚴禁轉群、專人飼養嚴禁串棟、工具嚴禁互借。劃定封控區。
2、加強消毒:以病豬舍為基點向外進行一次徹底消毒,發病豬舍內走道工具進行徹底消毒,糞便消毒后方可排出棟外。
3、加強營養:提高豬群的抵抗力,所有豬群添加 “強力拜固舒(多維)”1000克+VC500克+葡萄糖粉5000克/噸,連續添加3-4周。
4、改善環境:加強通風換氣和光照,做到冬暖夏涼,降低密度,減少應激。
5、中藥控制:根據臨床辯證,添加清熱解毒、補氣養血、保肝護腎、活血止痛、健脾的中藥,但必須根據病情證候變化加減。經臨床應用取得了“減少發病、緩解癥狀、縮短病程、減少損失”效果。
6、飼料控制方法:⑴改粉狀干料為熟化液態飼喂。⑵改干料為發酵飼料。⑶所有飼料原料干燥放置30天后再用。⑷飼料進場入庫和加工好的飼料進豬舍前必須熏蒸處理。
7、病豬的處理:注意觀察豬群,尤其是懷孕母豬,有豬出現給料就去,但想吃又不吃,不愿活動,喘氣、腿拐等要及時測體溫,如果體溫40℃以上可以治療,可用解熱止痛藥+抗生素+中藥制劑肌肉注射或者靜脈輸液,連續三天;體溫正常者(38.5-39.5℃)、7天以上不見好轉者、關節腫大者、消瘦貧血者不予治療即時淘汰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恢復采食且沒有其他癥狀耐過者不要淘汰,繼續喂養。
8、病豬淘汰后的豬舍、豬圈處理方法:清群的豬舍千萬不要立即清理沖洗,所有的用具、衣服鞋帽或器械設備不要外用留置本豬舍內,地面或單體欄位撒生石灰或漂白粉,通風干燥封鎖21天以上再進行處理,如果圈舍潮濕可用火焰噴射器燒烤。
以上乃筆者在對豬場技術服務當中根據臨床經驗進行的分析、歸納和總結。雖然豬場疫情復雜,但是通過落實以上的綜合防控措施,也是可防可控的,而且實踐證明是能夠取得比較理想效果的。有的養豬場戶發病耐過母豬生產的后代已經產了小豬。有的清場后和發病場耐過母豬豬群已經恢復正常生產,由于信息量有限,還需進行大量的臨床數據來支撐,有些信息需要因場制宜,因豬群制宜,辨證施治,因此僅供參考。有需求及時聯系。

|